談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準備訂電影節門票,要說說今年精華——一系列的經典回顧環節,我認為今年陣容近年少見,不少好戲教我食指大動,觀摩數量將為我歷年之最。大都會(終極修復版)(1924)是經典無疑,加上小交現場伴奏,應要入場,可惜已滿座...刻下只好先轉移焦點至《紅菱豔》(1948)。
電影節今年選播波蘭新浪潮健將贊祿西(Krzysztof Zanussi)四齣電影,但沒有包括評價甚高的諷刺喜劇《靈性之光》(1973)和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寂靜太陽年》(1984),未知是否與早年搞過一次波蘭新浪潮展有關?http://bit.ly/czgIO5
贊祿西環節賣點之一,是這名年逾古稀的導演親自來港與觀眾會面,故我選擇3月31日入場看《山巔的呼喚》(Constans, 1980),望可得見,此片亦是康城評審團大獎得主。另外風聞諷刺喜劇《偽裝》(Camouflage, 1973)的劇本寫得峰迴路轉,我應該會捧場。
今年電影節有日本電影回顧環節,帶來庶民劇大導島津保次郎的作品六齣,我早前看過他的《淺草之燈》(1937),印象不俗,可惜沒有做筆記,今次將再入場重溫舊夢。我建議選看他最著名的《鄰家的八重》(1934)和《春琴抄》(1935),兩者都高踞當年《電影旬報》榜三甲之列。
回顧展選了印度名導 Guru Dutt 四齣作品,亳無疑問傑作《Pyaasa》(1957)必定要朝拜,不提入選《時代》百大(反正是該刊兩影評人選的),此片在《視與聲》史上十佳也榜上有名,另場刊也沒作大,《Kaagaz Ke Phool》(1959)是其另一代表作。
今年電影節回顧展的重點導演為希臘名導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早期評價最高的作品為早期希臘三部曲之二《流浪藝人》(1975),中期則為《霧中風景》(1988),我懷疑其畢生力作不出其中,中期的《養蜂人》(1986)賣點則是馬斯杜安尼的演出。
我個人並不特別欣賞安哲羅普洛斯,按查布洛的分類,安氏應屬詩人類型的導演,但我認為只算辭藻瑰麗之輩,形式高、陳義晦澀,世界觀無啟發性之餘,亦乏觸動人心力量,更似有種知識分子的自我沉溺傾向,《尤利西斯的凝望》是箇中表表者,惟後期名作《一生何求》(1998)仍可一看。
執筆之時電影節已經開幕,雖然我只集中談一堆回顧展的作品,但大家不應忽略今年電影節有看頭的作品,如主辦方加映波蘭斯基於柏林影節奪最佳導演的《The Ghost Writer》,法國新浪潮健將阿倫雷奈和利維特的新作,何況尚未提及哥普拉、華意達、奧利菲拉等大導的作品哩。
不過我對電影節一向的宗旨始終是——買票入場必定要看坊間難覓錄影之作,所以暫時敲定買下的全屬老片,包括贊祿西的《山顛的呼喚》和《偽裝》,島津保次郎的《鄰家的八重》、《春琴抄》和《淺草之燈》,最後加上《紅菱艷》,另或會加看一兩套龍剛。以數量計,今年入場次數乃我近年之冠。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