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判劉曉波屬錯誤示範
[轉載] 胥聞倡: 重判劉曉波屬錯誤示範
成報 A11 | 成中講台 | By 時事評論員 胥聞倡 2009-12-29
重判劉曉波屬錯誤示範
中國異見人士劉曉波在聖誕日被北京當局裁定「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成,被判有關罪名下現所知最長的11 年監禁,罪狀包括05- 07 年間發表六篇批評文章,誹謗中國共產黨政權,而去年有份起草及發表《零八憲章》,更被視為煽動顛覆政權之舉。
在外界以至各國使節目光下公然作11 年刑期的重判,相信當局是希望達到殺一儆百,震懾內地異議聲音,但實際屬另一次錯誤示範。
一介書生劉曉波純因撰文主張「取消一黨壟斷執政特權」,就被重判,熟悉內地法律的專家已廣批今次量刑過重,證據不足,而「外國領事聲援或致刑罰加重」的說法,更顯內地法律量刑缺乏標準和理據。
值得留意的是,劉曉波在海外聲名頗亮,今次為八九年以來第四度下獄,個人長期堅持和平批判和表達訴求的做法,必然打擊動用國家機器將之拘禁繫獄的政權形象,而中短期香港以至台灣的反對聲音和抗議行動也獲得有力的催化劑。
與此同時,今次事件再度體現煽動顛覆罪名本身與憲法所聲稱保障的言論自由間存有強烈衝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提及的「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以及第四十一條規定的「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等條文,在多年來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下,顯得蒼白無力,或更加深港人對規管類似罪行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未來立法工作的戒心。
而在劉曉波被判同日,南京郭泉的「顛覆國家政權」二審據說也悄悄落幕,維持10 年原判,原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的郭僅以和平形式提出多黨制訴求,並身體力行創立新民黨就獲罪。而近期被囚的胡佳、黃琦、譚作人、趙連海諸人,無一不是循和平方式行使海外國家司空見慣的基本公民權利。
總部位於三藩市的對話基金會的數據就指,內地08 年觸犯各項「危害國家安全罪」而在囚者達1623名, 較07 年的742 人急增一倍, 且與05 年和06 年296 人和604 人比較,遞增之勢未變,可見近年如劉曉波一樣遭牢獄之災的不在少數,令人關注這個大國在經濟增長快速背後,正加強箝制異見,打壓抗議聲音。
可以斷言,內地當局今次重判劉曉波是處理政治異見時再一次的錯誤示範,即使造成民間短期的寒蟬效應,但體制不穩定的因素未有絲毫消減,隨着民眾對當權者的不滿日增,令人擔心中國未來只會出現更多的群眾事件和官民對峙。
成報 A11 | 成中講台 | By 時事評論員 胥聞倡 2009-12-29
重判劉曉波屬錯誤示範
中國異見人士劉曉波在聖誕日被北京當局裁定「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成,被判有關罪名下現所知最長的11 年監禁,罪狀包括05- 07 年間發表六篇批評文章,誹謗中國共產黨政權,而去年有份起草及發表《零八憲章》,更被視為煽動顛覆政權之舉。
在外界以至各國使節目光下公然作11 年刑期的重判,相信當局是希望達到殺一儆百,震懾內地異議聲音,但實際屬另一次錯誤示範。
一介書生劉曉波純因撰文主張「取消一黨壟斷執政特權」,就被重判,熟悉內地法律的專家已廣批今次量刑過重,證據不足,而「外國領事聲援或致刑罰加重」的說法,更顯內地法律量刑缺乏標準和理據。
值得留意的是,劉曉波在海外聲名頗亮,今次為八九年以來第四度下獄,個人長期堅持和平批判和表達訴求的做法,必然打擊動用國家機器將之拘禁繫獄的政權形象,而中短期香港以至台灣的反對聲音和抗議行動也獲得有力的催化劑。
與此同時,今次事件再度體現煽動顛覆罪名本身與憲法所聲稱保障的言論自由間存有強烈衝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提及的「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以及第四十一條規定的「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等條文,在多年來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下,顯得蒼白無力,或更加深港人對規管類似罪行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未來立法工作的戒心。
而在劉曉波被判同日,南京郭泉的「顛覆國家政權」二審據說也悄悄落幕,維持10 年原判,原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的郭僅以和平形式提出多黨制訴求,並身體力行創立新民黨就獲罪。而近期被囚的胡佳、黃琦、譚作人、趙連海諸人,無一不是循和平方式行使海外國家司空見慣的基本公民權利。
總部位於三藩市的對話基金會的數據就指,內地08 年觸犯各項「危害國家安全罪」而在囚者達1623名, 較07 年的742 人急增一倍, 且與05 年和06 年296 人和604 人比較,遞增之勢未變,可見近年如劉曉波一樣遭牢獄之災的不在少數,令人關注這個大國在經濟增長快速背後,正加強箝制異見,打壓抗議聲音。
可以斷言,內地當局今次重判劉曉波是處理政治異見時再一次的錯誤示範,即使造成民間短期的寒蟬效應,但體制不穩定的因素未有絲毫消減,隨着民眾對當權者的不滿日增,令人擔心中國未來只會出現更多的群眾事件和官民對峙。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