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心水
第一齣焦點我認為是電影資料館新收復的《孔夫子》(1940),此片已失傳大半世紀,是詩人導演費穆1938年逃難香港時開始構思,再返回上海拍竣,已公認為「孤島時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當時媒體報導也指其製作嚴謹,乃驚人之筆。雖缺了部分聲本,仍是今屆首選。
接著是由韓國電影資料館提供的四齣導演俞賢穆(Yu Hyun-mok)作品,俞是南韓寫實主義先鋒,亦被譽為六十年代電影黃金時期的重要人物,不過鮮獲外界重視(IMDb 的投票數字寥寥無幾)。我選的是最享負盛名的《誤發彈》(1961),有時間也會看《尾班車的乘客》(1967)。
以改編村上春樹的《東京瀧谷》聞名的導演市川準亦有四部電影供人追思,由於坊間鮮有此君影碟,我原希望有機會一睹《東京兄妹》(1994)等佳作的風采,最終雖然失望,但仍要買《人生最後一站》(1993)的票,而《常盤莊的青春》(1995)這套旬報十佳作也可考慮。
最後我在「資料館珍藏」欄目下選了《法老王的妻子》(Pharoah's Wife, 1922),在德國的 Eunice Martins 現場鋼琴伴奏下觀賞劉別謙(Ernst Lubitsch)處理大場面,一樂也。再選的話,《The Student of Prague》(1926)應會較奧斯卡最佳電影《鐵翼雄風》(1927)好。
我電影節買票的原則向來不單從藝術角度出發,也會同時考慮商業效益,故此今次開始已訂四齣影片,不多不少也說明今屆節目可觀性不俗。據《信報》引述電影節藝術總監李焯桃稱,今屆他們在選片上從嚴把關,酌量減少放映數目,我認為少了繁雜感,方向正確。
有朋友會問新片的心水,我認為兩齣開幕電影:爾冬陞的《新宿事件》和許鞍華《天水圍的夜與霧》都有看頭,阿巴斯基魯斯達米的雪馨(Shirin)富實驗性有吸引力,我喜愛的《東邪西毒》新的導演重剪版、敗走康城的《聖誕物語》和長逾四小時的《Che》均可入場。
經典回顧方面,由於不少有影碟或者我已看過,就沒有多加著墨,看安東尼奧尼無疑應選三部曲:《迷情》(1960)、《夜》(1961)和《情隔萬重山》(1962),加一部曾被批判的《中國》(1972)。而市川崑的電視電影《阿房》(Fusa, 1993)在本土也風評甚佳。
易文方面,我覺得選由他執導和有葛蘭擔演的最好,《曼波女郎》(1957)和《星星月亮太陽 》(1961)就是箇中佳作,《香車美人》(1959)也有趣輕鬆。英瑪柏格曼晚期作如《哭泣與耳語》(1973)等大半都是經典,影痴也必入場看《芬妮與阿歷山大》(1982)。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