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如野菊花 (She Was Like a Wild Chrysanthemum, 1955)

8/10
導演: 木下惠介; 編劇: 木下惠介; 主演: 有田紀子, 田中晉二, 笠智眾

日文原名《野菊の如き君なりき》(Nogiku no gotoki kimi nariki),乃改編自日本和歌詩人伊藤左千夫的首部小說《野菊之墓》,取材自個人經歷,夏目漱石就曾讚它淒美淡泊,可讀百編。

劇情現在看是老掉牙:故事由一個七十歲老人回憶開始,當年他十五歲,與來家幫工的表姊民子意合情投。因為鄉下人閒話,少年母親愛子深切,提前把他送去省城讀書,少年寒假返鄉後才得知女孩已嫁。少女最後難忘舊情,抑鬱死了,親屬追悔不已。

歷盡情愛的痴男怨女或會對它嗤之以鼻,但若以歷史眼光看來,這部絕對是日本後來「純愛」電影的示範作。影像故舊,但如陳年佳釀,越發醇郁;導演以無比懷昔之情,配合自然風光,拍出此般純美佳作,乃我生平僅見。

此片在於「純」,男女主角真純相慕,編導亦以精純功力,情景交致地描寫兩人感情的滋長,而故事舞台亦給搬到風光明湄、民風純樸的信濃。

女孩民子大主角兩歲,兩人因輩份不同,遭鄉里譏議,少年母親後來拗不過,拆散無猜兩小。家人便勸遣回家的民子嫁入大戶,即任她如何哀求,少年母親亦當面絕去她的希望,少女痛哭良久,忽而肅默,接受嫁人,但片中的氣氛卻平靜得教人不安。

然後在那場莊嚴卻滿罩愁霧的婚禮行進,木下已經預告了民子的未來,但她抬起首時,眼神依然堅定,令人動容。

後來少女果然小產,返娘家養病,死前卻沒有埋怨,甚至多謝少年母親,因為她早就看得通透,直達諦念之境:她的痴執,唯有這樣了斷。一往情真得叫人痛。

木下惠介不時愛在電影中添些新意,例如今次回憶故事裏的橢圓形框架,有人說像相框、或像默片遮光,初看教人不大習慣,故有人以為可有可無。個人覺得它或為觀者回憶時而設,下筆時回溯已少突兀之感——它就像人記憶圖像時的矇矓邊框,但須承認片中框架的視覺上應可更好。

老人過場時吟詠短歌則有追念之慨,也合原作風味,有巧思。不過由家人急召在外少年回家一段開始,處理便稍為倉猝,木下最後在少女死時刻意加大嗚嗚哭聲,是全片敗筆,時間雖短,但對作品已造成傷害。

當然,木下指導新進的確功不可沒,飾演民子的有田紀子的質樸演出,無懈可擊,當她與少年上山,幽幽吐露自己太年長而落落不歡時,著實讓我內心揪動。

導演胞弟忠司的配樂也有水準,那些結他(更像是魯特琴)的撥弦令我聯想到西班牙作曲家 Tarrega 的名曲〈阿罕布拉宮的回憶〉(Recuerdos de la Alhambra),同樣撩撥幽情。

片末老人帶菊花往祭少女,同時間憑弔內心的灰燼,為旅程劃上裊裊休止符,亦佳。

此齣電影令我仿回昨日,情緒恰度抒發,心靈亦得洗滌;故我離開戲院時反是精神倍增,委實少有。對部分人來說,這是木下惠介真正感人的作品,的確,燈亮後我還看到不少觀眾仍在抹涕拭淚。

1981年,澤井信一郎改編拍下《野菊之墓》,因是松田聖子的處女作而為人熟知,但據聞與此舊版相差不可以道里計,或許,這般純美只當存在黑白電影裏——時代已換,一切無法重營了。

1999年《電影旬報》雜誌的影史百大日本電影第55位,亦為1955年度《電影旬報》十佳片第三名。

(原作成於05年,題為〈令人淚下的《卿如野菊花》〉,本文略經修改)

留言

熱門文章